1952 年,中央燃料部决定由西北电业管理局承担苏联援助的156项工程之一的西安灞桥电厂的建设任务。当时,西安地区建筑力量十分薄弱,仅有几家私人营造厂,工人只有一、两百人,全靠手工操作,为了发展壮大西北电业建筑施工力量,来自三个私人作坊的几十名木瓦工组成了火电公司土建队,这就是五公司最早的组织建制。怀着建设强大祖国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他们吃窝窝头、住油毡棚、手挑肩扛、风餐露宿,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拉开了西北地区基本建设的序幕,成为五公司历史的开拓者。此后,随着电力建设大军转战南北,在西安和兰州电力工业战线上大显身手,为西北地区的电力建设奠定了第一块基石。
这一时期,公司实现由零星建筑向大体量工业与民用建筑及火电施工向土建施工的转型,开始了“三线建设”,承接了一大批国防、军工和工业厂房。完善了各项基础管理,实行定额管理、计划管理、设备管理,强化管理、生产调度、质量检验、成本核算;加强人文管理,大量招收技术工人,举办了红专大学,中专班,进行职工教育培训;完善组织机构,成立武装部、木材厂、职工子校、托儿所、加工厂、运输队、预制厂、安装队、机具站、机械化施工处,开办农场,建立工会、团委和民兵组织;加强技术管理,开始建立施工工艺标准,编制工程预算、施工组织设计,应用各种先进施工工艺,管理工作开始走上正轨。
完善成熟阶段(1973年-1984年)
1973年6月,公司由陕西省第二工程局第一建筑公司更名为陕西省第五建筑工程公司。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公司上下一致,拨乱反正,迅速恢复了生产秩序。60年代中期,文化大革命开始,使成长中的陕西五建受到很大影响,70年代后期,公司接受了现代化工程管理以及先进科学技术的挑战,现代化管理手段不断加强:“三级安全教育”、“材料五统”、“计件工资”、“成本控制”、“超产奖励办法”等全面推行;施工技术日渐成熟:计算机技术开始应用,"预应力技术”、“滚筒提升”、“滑膜技术”、“重晶石混凝土施工技术”、“古建筑施工技术”、“钢模板、钢脚手架”等施工技术全面应用, 积累了丰富的施工生产、管理经验,具备了较高的综合施工能力,并以管理、技术、生产骨干的良好素质,高水平的现代管理机制以及现代化的机械装备,为企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低谷徘徊阶段(1993年—1998年)
在经历了辉煌的历史时期以后,由于外资陆续撤出,国家宏观政策调控,基本建设压缩,建筑市场萎缩,公司经历了一个非常艰难的时期,“任务严重不足”、“资金严重短缺”、“人才严重流失”、“效益严重滑坡”、“职工工资、医疗费长期拖欠”、“养老统筹不能按时缴纳”,公司在外地施工的一些项目,投入了大量资金,但回报甚微,更是雪上加霜。面对困境,公司调整战略,成立了房地产公司、装饰公司、承接了海南、威海、上海等房地产工程、珠海填海工程等,还成立了联环磁带厂,投入大量资金和设备,但由于大环境影响,收效甚微,企业面临严重考验。在这种情况下,公司领导号召大家克服困难,寻求机遇,全体员工卧薪尝胆,团结奋斗,为走出低谷,再创辉煌做出了不懈的努力。